黨群建設集團要聞簡報洪泉動态團委活動公租房專欄

立秋時節,防暑、防燥雙管齊下


立秋的來臨預示着秋季即将到來,然而,平時的最高氣溫仍維持在35℃左右。許多人都聽說過,秋季養生要防秋燥。那麼,在高溫的立秋時節,到底是要防暑,還是防燥呢?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男科主任醫師孫建明教授表示,立秋以後往往會迎來“秋老虎”,這段時間氣溫高、濕度大,人們不僅容易中暑,也會因燥氣而傷肺。因此,在立秋時節,防暑、防燥需雙管齊下。

孫建明教授介紹,中醫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“長夏”。此時,晝夜溫差開始加大,中午熱、早晚涼,暑濕隐藏在身體裡不易散發,繼而傷及脾胃。因此,人們在平時生活中不僅要注重防暑,還要注重祛濕。而在溫差加大的早秋,感冒也是高發疾病。孫建明教授提醒,在乘涼時,要特别注意蓋好腹部。越是鄰近秋分溫差大的時候,越要小心預防着涼,提早備件薄外套,根據氣候變化,随冷熱酌情增減,以免身體受涼。戶外運動後,要及時擦幹汗水,穿衣保暖。

秋天的主氣是燥,燥氣通于肺,加上初秋免不了出現“秋老虎”的炎熱天氣,這種氣溫高、濕度大的“桑拿天”最容易傷肺,其表現為幹咳而少痰或無痰,咽幹鼻燥,兼有惡寒發熱,頭痛無汗等症狀。孫建明建議,市民可适量多吃些酸性食物,如蘋果、橘子、山楂、猕猴桃等,來收斂肺氣。同時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,如蔥、姜等,可以避免發散瀉肺。平時飲食注意清淡,以清熱祛濕、健脾和中為主。因酒主濕,過量會使人體滋生濕熱,導緻脾胃受傷、肝膽受罪、血脂異常。因此,愛喝酒的市民要注意控制酒量。

立秋後氣溫沒有夏季那麼炎熱,脾胃功能逐漸恢複,人的食欲開始增強。按照中醫理論,秋季為人體最适宜進補的季節,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,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、積蓄能量的需要,因此人們便習慣性地想到要進補。孫建明教授表示,立秋後調補一下身體是有必要的。但他告誡,不管機體情況,把許多補藥、補品,如人參、鹿茸、雞羊肉等等集中、突擊食用,稱之為“大補”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學的,不但對健康無益,而且浪費财力和物力,甚至還會損害身體。因此,立秋後養生的飲食原則是既要補充營養,又要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。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,比如茭白、南瓜、蓮子、黑芝麻、核桃、山藥、扁豆、銀耳、百合等,都可起到滋陰、潤肺、養胃、生津的補益作用。


陽光家園公租房驗收啟動

羊年大吉 放飛夢想